斑馬魚做化妝品功效評價可信嗎?

斑馬魚介紹


斑馬魚身體延長而略呈紡錘形,頭小而稍尖,吻較短,全身布滿多條深藍色縱紋似斑馬,與銀白色或金黃色縱紋相間排列紋路比較有條理。在水族箱內成群游動時猶如奔馳于非洲草原的斑馬群,故此得斑馬魚之美稱  

斑馬魚是一種常見的熱帶魚。斑馬魚體型纖細,成體長3~4cm,對水質要求不高。孵出后約4個月達到性成熟,成熟魚每隔幾天可產卵一次。卵子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胚胎發育同步且速度快,胚體透明。發育溫度要求在25~31℃之間。
斑馬魚的細胞標記技術、組織移植技術、突變技術、單倍體育種技術、轉基因技術、基因活性抑制技術等已經成熟,且有數以千計的斑馬魚胚胎突變體,是研究胚胎發育分子機制的優良資源,有的還可做為人類疾病模型。


斑馬魚已經成為最受重視的脊椎動物發育生物學模式之一,在其它學科上的利用也顯示很大的潛力。由于斑馬魚基因與人類基因的相似度達到87%,這意味著在其身上做藥物實驗所得到的結果在多數情況下也適用于人體,因此它受到生物學家的重視。


選擇斑馬魚的原因

與人類基因同源性高達87%(Yuchen D., et al. Frontiers in Neuroanatomy, 2016)
被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列為繼大小鼠后,第三大模式生物
模型已被歐美國家政府認可,并通過GLP認證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發布九項魚類(斑馬魚)化 學品毒性檢測標準,并確定斑馬魚胚胎毒性試驗是體內 評估化學毒性最靈敏的方法
國內頒布斑馬魚實驗的13個標準
ISO已認可斑馬魚胚胎毒性檢測
 
13個有關的生物測試國內標準

• GB/T 35515-2017 化學品 魚類雌激素、雄激素和芳香酶抑制活性試驗方法 OECD 230(2009)
• GB/T 35517-2017 化學品 魚類生殖毒性短期試驗方法 OECD 229(2009)
• GB/T 31270.12-2014 化學農藥環境安全評價試驗準則 第12部分:魚類急性毒性試驗
• GB/T 27861-2011 化學品 魚類急性毒性試驗 OECD 203(1992)
• GB/T 21858-2008 化學品 生物富集 半靜態式魚類試驗 OECD 305(1996)
• GB/T 21854-2008 化學品 魚類早期生活階段毒性試驗 OECD 210(1992)
• GB/T 21814-2008 工業廢水的試驗方法 魚類急性毒性試驗 JISK0102-71:1998
• GB/T 21808-2008 化學品 魚類延長毒性14天試驗 OECD 204(1984)
• GB/T 21807-2008 化學品 魚類胚胎和卵黃囊仔魚階段的短期毒性試驗 OECD 212(1998)
• GB/T 21806-2008 化學品 魚類幼體生長試驗 OECD 215(2000)
• GB/T 21800-2008 化學品 生物富集 流水式魚類試驗 OECD 305(1996)
• GB/T 21281-2007 危險化學品魚類急性毒性分級試驗方法
 《全球化學品分類和標簽協調手冊》(GHS)
• GB/T 13267-1991 水質 物質對淡水魚(斑馬魚)急性毒性測定方法

化品安全性評價斑馬魚模型

 

@ 2020 廣州山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20054879號-1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观看